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赞助商
帮助中心
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煜阳网络专业做网站托管,网站维护,确保网站持续正常运行和安全性,提供全面的网站维护和托管服务,包括定期更新网站内容等。
走近冀南皮影戏
生活 - 2016-10-24 13:00:43

邯郸市第二届冀南皮影戏展演现场。本报记者白云峰摄

10月23日,肥乡区东赵寨皮影班艺人为市民表演皮影戏《阴灵井阴灵井》。本报记者郝群英摄

皮影戏艺人为观众表演《西游记》。本报记者白云峰摄

 

皮影戏的后台繁忙而有序皮影戏的后台繁忙而有序。本报记者郝群英摄

正在工人剧院举行的第二届冀南皮影戏展演吸引着众多的市民前往观看。对于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冀南皮影戏,人们又了解多少呢?本报记者对冀南皮影戏的历史、特点,以及传承现状进行了深入采访——

本报记者王海军 通讯员董莉

我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历史上最早的记载是宋代中原皮影戏。冀南皮影戏系宋代中原皮影戏的嫡脉流传,具体的起始年代已难以考证。据一些民间老艺人相传,北宋灭亡以后,金国侵入宋朝的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掳走,一些能工巧匠及皮影艺人也包含在内。在被押解向金国走的路上,这些皮影艺人半路逃跑,其中一部分艺人在冀南一带安了家,并将皮影艺术逐渐传开。冀南皮影较多地保持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面貌,它相比后期影响比较大的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在造型、剧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有着非常强烈的差异,更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演出没有剧本,全靠口授心记

冀南皮影戏主要分布于邯郸市的肥乡区、成安县、磁县、大名县、临漳县、广平县、魏县、永年区、馆陶县、曲周县、武安市等地,并影响到冀中、冀北以及豫北、晋东南、鲁西地区。根据调查传承谱系,这里的影戏大都是老辈子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还有部分影戏艺人则是在上几代分别由河南和山东传到冀南。清代时,冀南的皮影艺术已经十分红火,大部分村有皮影剧团。解放后,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冀南皮影戏达到鼎盛时期,除在当地演出外,还经常到山西、山东及河北的中南部演出。1953年,冀南的磁县皮影团曾改编为石家庄市皮影剧团,后下放回来。文革期间,冀南的皮影剧团及道具几乎丧失殆尽,多家门派相继失传,目前,各县皮影戏班只有少量保存。

冀南皮影戏造型粗犷古朴、线条简练、雕绘结合,充分体现着古代中原影戏的造型特征、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特征。影人采用牛皮刻制,其雕镂并不精细,许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绘,这种雕、绘相法的风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绘革”的遗风。民间艺人对于影人的造型、色彩和雕刻的处理,除在人物需要的特片基础上进行概括夸张,又受到民间剪纸和戏剧脸谱的影响,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既有程式化又各具角色特征的造型体制。影人的高低约在一尺左右,皮影人物造型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其中文人造型大多只有一只胳膊,而武将才有两只胳膊。骑马的影人,上半身是活动的,而下半身则是与马刻绘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冀南皮影戏演唱没有文本,即使是连本剧目也完全是口传心授,具有口语化、方言化的特征。同时,冀南皮影戏班社与传承方式依然保持传统的演出习俗。

冀南皮影戏保留着丰富的口传剧目,主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包公案》《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杨家将》等连本戏,还有《燕王扫北》《雷振海征北》《劈山救母》《走麦城》《三打祝家庄》《铡美案》《铡赵王》《小打朝》《平辽东》《五凤岭》《宝莲灯》《阎英买母》等五十多出单本剧。演出无剧本,完全靠口授心记。

◆我市分布广泛,唱腔与表演稍有差异

冀南皮影戏唱腔和曲调根据地域不尽相同,磁县、成安皮影唱怀调,肥乡皮影唱南调(老豫剧)和怀调,馆陶皮影唱大平调,魏县皮影唱四股弦等。一个影班一般有十一二个人,其操纵皮影的主要是靠一个人,这个人称为“掫签”的。在演出时他要同时执两个以上的影人对打,又要随着唱白和伴奏表演各种细微的动作。操纵影人时的活动量很大,常常是在严冬露天演出时,都热得只穿单衣。其他演员各执其事,又相互配合,每场演出,他们都会显示出全能的本领,连敲带打,既拉又唱。冀南皮影戏演唱的板式主要有:二八板、流水板、慢板、散板、慢板压、窜板、二板压、金钩挂、倒三板等。锣鼓点主要有:“老八锣”“打嘉兴”“凤凰三点头”“击三枪”“五顶槌”等。演奏的曲牌主要有:“大救驾”“上香盘”“拆不断”“风流逛”“小花园”等。演出行当可分为生(老生、小生)、旦、净(即花脸)、丑。

以往各县都有过许多影戏班,除个别影班是常年流动演出外,其余大部分均是在农闲或年节期间临时组班演出。每当秋后,又以唱戏来祈福、酬神,并作为村民的娱乐。冀南皮影还有着传统的供奉习俗,在演出前,他们总要先点燃香烛,祭拜观音菩萨、关公、孙悟空诸神影人。平时逢年过节也要烧香上供,祈求风调雨顺,说自古以来,影戏就是这些“圣佛”传下来的。这其中有着宗教的因素,同时又与他们经常演出有关这些“圣佛”的剧目不无关系。

冀南皮影戏道具包括:影人、亮子(影窗)、伴奏乐器。

一副影箱大约有四五十件影人身子和二百个左右影人头茬以及一些桌椅、马匹、云彩、狮虎等兽类、刀枪把子。

冀南皮影的乐队,配有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现在又配上了电子琴。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

冀南皮影戏分布广泛,各地唱腔与表演稍有差异,传承门派较多,目前尚保存比较完整的班社有:肥乡区东马寨村复兴皮影剧团、肥乡区东赵寨皮影班、肥乡区寨中堡皮影班、成安县西姚堡村皮影班、馆陶县南孙店村皮影班、磁县屯庄村皮影班。

其中肥乡区东马寨村复兴皮影剧团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一支队伍。团长张迎风,男,1977年生人,是东马寨皮影戏第五代传人。19岁随老掌班韩克礼(第三代传人)学习皮影戏,唱腔以老生为主,还兼唱小生、旦角、小花脸。锣鼓家什也是样样拿得起。不仅如此,还是剧团的主扦。表演时几根扦杆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人物被耍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据张团长介绍,“文革”期间,皮影戏被定为“四旧”,艺人成了专政对象,影人被毁,影戏中断。三中全会后,在老掌班韩克礼等人的大力倡议下,经过多方努力,皮影再度复兴。老掌班韩克礼把皮影团命名为“复兴皮影剧团”,并提出“发展传统艺术,振兴华夏典故”“重振南派皮影戏,再创辉煌攀高枝”等口号,要求剧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自1999年以来,马寨皮影剧团参加市、县演出五百余场,受到领导的好评和广大群众的欢迎。2002年,河北省文化厅领导到皮影团采访调研,并在河北日报上发表题为《肥乡皮影再迎春》的报道;2003年,邯郸电视台《民间采风》栏目为皮影团录制专题片并播出;2005年,时任邯郸市副市长的辛宝山专门组织皮影团传承人召开“冀南皮影专题座谈会”,讨论、研究冀南皮影戏的发展之路;2012年参加邯郸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文艺下乡唱百场”活动;2013年参加全市首届冀南皮影戏展演;2015年在肥乡旧店乡旧店小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皮影进校园”课程;2016年春节,在邯郸市电视台参加邯郸市春节文艺晚会的录制;2016年国庆节期间,在肥乡区平原广场举办“冀南皮影”展览。

成安县西姚堡村皮影戏班首郭江臣,男,汉族,生于1967年,是西姚堡皮影剧第五代传人,自幼随父亲郭修山(第三代传人)学习怀调戏,扮演黑脸、红脸,精熟50多个剧目,鼓、板、锣、梆无所不通,还会刻制影人。2009年参加了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绝对有戏》栏目的录制,2013年加入成安县民间艺术家协会,2015年在武安市朝阳沟参加电影《临时约定》的拍摄。郭江臣常年带领皮影戏班在周边市、区、县、村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并多次接受河北省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及报道。

冀南皮影的基本特征:一、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及豫北梆子腔有着重要联系;二、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三、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四、影戏班社与传承依然保持传统的习俗,基本体现原生态皮影戏表演形式。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经到冀南考察民间皮影戏,法国、日本的学者都盛赞冀南皮影戏这一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对于冀南皮影艺术的保护和研究,也是对我国皮影艺术历史、流传和现状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全面认识。整理、研究冀南皮影戏的造型、口传剧目、地方唱腔、民俗观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当代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失去往日辉煌,艺人年龄老化严重

和其它中国传统艺术出现断裂现象一样,冀南皮影戏在今天也同样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其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由于受到影视娱乐等现代文化的冲击,青年观众越来越少,演出市场的萎缩直接威胁到这一艺术剧种的生存。根据我们在冀南的六个县统计,在解放初期曾经有皮影戏班社100多个,现在尚可以演出的只有10余个。皮影艺人由过去的近千人减少到100余人,演出剧目从过去的2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而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范围越来越小。

目前,冀南皮影艺人年龄老化非常严重,大多数影戏艺人都在六七十岁以上,大多数皮影艺人由于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他们虽有兴致操弄此戏,但有时要从几个村子凑班才能演出。影戏箱越来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艺人已经没有了。老艺人们非常重视皮影戏的传承,他们以坚强的毅力和知难而上的信心努力培养着一批年轻的皮影戏传人,积极探讨皮影戏在新时期的生存发展问题,决心为保留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倾注全部心血。

从2005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邯郸市成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广新局在群艺馆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首先开始对冀南皮影艺术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召开了冀南皮影艺术研讨会,印发了工作纪要,对保护、发展冀南皮影戏的问题,做了奋斗目标和资金投入的部署。经我市向省和文化部申报,2006年6月,冀南皮影戏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市皮影老艺人申国瑞、傅希贤、李修山分别被文化部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包括冀南皮影戏、唐山皮影戏、陕西皮影戏和甘肃皮影戏在内的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加大力度抢救保护,继续推进传承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在冀南皮影戏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搜集、发掘、整理冀南皮影戏剧本90余个,计80余万字,编辑录制完成《冀南皮影戏》剧目20余出,拍摄珍贵皮影影人及相关资料图片2000余张。2009年正式出版《冀南皮影》一书;2014年编辑出版《冀南皮影戏剧本集》,收录皮影传统剧本50余出,计45万字。历届中原民间艺术节、美食林春节文化庙会都会邀请冀南皮影戏班进行现场展演。2013年5月,举办“邯郸市首届冀南皮影戏展演”,来自磁县屯庄、肥乡寨中堡、成安西姚堡、肥乡东马寨等地的6个皮影戏班社参加了演出,演出剧目除《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传统剧目外,还有《赵且伐燕》《将相和》《孝敬父母》《寻钱记》等新编剧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7月,选派冀南皮影戏传承人赴陕西宝鸡学习皮影制作、雕刻技艺,在保持冀南皮影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将陕西皮影细腻的雕刻特色融入其中,使皮影造型更具观赏性。10月,与市博物馆联合主办了唐山(冀东)·邯郸(冀南)皮影交流活动,邀请唐山皮影剧团与我市成安西姚堡皮影班就冀东、冀南两大派别经典剧目《鹤与龟》、西游记之《红孩儿》、《兰草洞》等进行交流切磋,让市民朋友亲身体会到了皮影“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魅力。同年11月,举办了冀南皮影刻制技艺交流培训班,组织全市皮影戏传承人学习皮影制作和雕刻技艺,大大提高了皮影戏传承人的综合素质。

从本月21日开始,为期七天的“第二届冀南皮影戏展演”在市工人剧院拉开帷幕,希望通过此次皮影艺术交流活动能充分展现冀南皮影传承、保护和示范创新成果,调动传承人保护、传承皮影艺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丰富、活跃广大民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下一步,为继续推进我市冀南皮影戏传承和持续健康发展,扩大皮影戏传承范围,提高表演技艺,培养皮影戏后继人才,我市计划举办冀南皮影戏伴奏和唱腔培训班。邀请中国皮影艺术专家以及专业戏曲老师针对怀调、南调、大平调为学员进行唱腔、伴奏授课辅导,观摩优秀皮影戏班社经典剧目演出,开展冀南皮影戏传承现状研讨。这将对促进冀南皮影戏活态传承,壮大冀南皮影戏传承人队伍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郑重提示:本站是一个公益性的信息交流平台,我们对您的交易不做担保!建议大家当面交易,交易前请查看对方有效身份证件,以免上当!